2024 年,银行业整体面临低利率环境下的息差收窄压力,叠加全球经济波动与市场不确定性加剧,银行竞争更加激烈。
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银行依然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答卷——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资产总额再创新高,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
从科技金融 “专精特新第一行”的深耕,到绿色金融产品矩阵的创新;从“五大特色银行”战略的落地,到数字化转型“All in AI”的勇气,北京银行以特色化、差异化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经营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规模再上新台阶,多项业务增量创新高
从北京银行2024年业绩报告来看,北京银行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资产总额达 4.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61%;实现营业收入 699.17 亿元,归母净利润 258.31 亿元。
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础、最核心的业务,也是银行经营策略最直观的展示。
2024 年,北京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实现“双增长”。资产端,贷款余额达 2.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其中公司贷款(不含贴现)1.27 万亿元,增速 14.33%,重点向制造业、专精特新、科创等领域倾斜;零售个贷余额突破 7000 亿元。负债端,存款本金总额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4%。
分业务条线看,如果说存款高增给信贷投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对公业务的高速增长成为北京银行稳定息差的关键。2024年,该行人民币公司存款规模达1.6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19亿元,增幅17.67%,创历史新高。核心存款日均占比达84%,有效带动人民币公司存款成本较上年下降16个基点。
零售业务是北京银行近年来转型的重点,2023年,北京银行完成首个数字化转型“三大战役”,即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为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进一步提出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即“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数字化转型战略,为零售业务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
从年报来看,零售转型也已初见成效。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房贷LPR多次下调、落实减费让利政策以及存款定期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零售营业收入实现249.41亿元,同比增长2.26%,全行贡献36.97%,其中利息净收入实现239.61亿元,同比增长4.66%,占比提升2.4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零售AUM(净资产管理规模)实现突破,规模达到1.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87.78亿元,增速17.25%,创历史最佳成绩。储蓄存款7,388.39亿元,较年初增长1,231.06亿元,增速19.99%,实现行内占比与市场份额双提升。
风险防控方面,该行不良贷款率 1.31%,连续三年保持下降;拨备覆盖率 208.75%,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据了解,数字化风控在北京银行风险管理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银行通过构建“冒烟指数模型”风险预警体系,可实现非普惠客户平均提前7个月预警,最早可提前15个月预警。而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贷后报告自动化填报比例超过97%,单笔常规贷后检查报告完成时间缩短超30%。应用大数据实现押品批量重估、股票盯市管理,年均节约评估成本超千万。
科技绿色双轮驱动,深耕金融 “五篇大文章”
作为扎根首都29年的城市商业银行,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北京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打造差异化特色业务的关键。
北京银行早在2022年12月就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专精特新的“先行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服务专精特新客户突破2万户,较年初增超6400户;专精特新贷款余额1068亿元,较年初增33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专精特新·千亿行动”目标。
与两年前相比,服务户数扩大了2.5倍,贷款余额扩大了3.2倍。目前,北京银行已累计为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超1.2万亿元信贷支持,服务北京市80%的创业板、71%的科创板、74%的北交所上市企业,覆盖7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55%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产品创新上,推出“领航e贷”“科创e贷”“金粒e贷”“联创e贷”等系列信贷产品。同时,不断迭代系列拳头产品,“领航 e 贷”4.0 版本从1000万元授信,1年期贷款升级为最高2000万元,3年期贷款,并实现 “一键测额、随借随还、无还本续贷”,累计放款超千亿元,成为科创企业的 “融资利器”。该行董事长霍学文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道,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家体验过“领航e贷”的快速测额、放款后,纷纷表示“没想到贷款还能这么简单快捷。”
更难能可贵的是北京银行敢于成为不少科创企业的“首贷”银行。据了解,2020年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首贷”已支持企业近1.8万户。众多企业在北京银行首贷支持下,一步步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龙头。
北京银行副行长郭轶锋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紧跟政策导向,打造与科技创新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事实上,北京银行将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作为全行顶层战略重点,恰好契合了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呼应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中首篇科技金融的责任内容。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642.79亿元,增速40.52%。
在绿色金融方面,北京银行紧扣“双碳”目标,推出“无废贷”“节水贷”“绿棕贷”等特色产品,落地全国首单绿棕收入挂钩贷款,将企业绿色转型成效与融资成本挂钩,激励可持续发展。截至年末,绿色贷款余额 2103.50 亿元,增速 43.1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覆盖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银行持续推进ESG建设,为持续完善 ESG 顶层设计,制定《北京银行 ESG 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并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发布了首份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霍学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北京银行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全行网点实现“无纸化办公”。“现在到北京银行网点办理业务,通过柜外双屏交互设备,客户可以实时查看业务信息,直接在屏幕上签字确认,交易完成后生成电子回单,全程无纸化。”
“无纸化模式推广后,全行网点每年可节约2000余万张纸质凭证,全年减少碳排放超过120吨。其次,每笔业务平均处理时长节省了4.75分钟,网点日终轧账时间缩减为平均5分钟,营业室能够更早下班,也能减少相应能源消耗。”
此外,北京银行延展普惠金融半径,延展普惠金融服务半径,积极对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上线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智拓平台,广泛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普惠金融推进月”活动。截至2024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106.14亿元,增速28.30%。
在强化养老金融服务特色方面,发布“京行悠养”服务品牌,搭建“线上智慧平台+线下专属服务”融合生态,个人养老金账户突破170万户。
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AI 重塑金融业态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数字金融的地位最为特殊,它难以通过信贷等传统指标量化,更多与技术手段赋能银行业务,可以说近年来数字化转型遍及银行的前中后台。北京银行亦是如此,从此前披露的数据来看,该行科技信息投入占总营收比重逐年升高,从2022年的3.7%提升至2024年的4.6%。
北京银行在数字化1.0阶段将关键技术总结为“三大战役”——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及统一风控平台。统一数据底座打通数据竖井,实现数据要素在银行内自由流转;统一金融操作系统打破系统壁垒,是操作系统理念在金融领域的首次落地应用,推动投产时间平均降低60%、研发交付产能提升20%。
打好数据基础,提升技术能力后,运营、决策能力的提升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北京银行打造零售、对公、金融市场、运营、风控、科技、经营“七大水晶球”,赋能全行从“经验决策”向“数智决策”转变。例如,零售水晶球可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升零售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此前“水晶球一期”已实现总行到分行的指标穿透,二期上线后,指标将穿透到支行和客户经理,使客户经理能够观测到自身的业绩与管户成效。
霍学文表示:“经过过去三年数字化转型,北京银行进入到了数字化转型的2.0阶段。主要经营思路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以数据挖掘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为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全数据驱动、全客群细分、全渠道整合、全产品适配、全策略闭环,不断释放数字化转型成效。”
随着Deepseek爆红,AI正在加速重塑银行业形态,北京银行提出“All in AI”理念。霍学文在业绩发布会谈到AI对银行业影响时表示,我们充分认识到,在AI时代,人工智能会重塑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人工智能也一定会重塑商业银行。
北京自研百亿级参数“京智”大模型,打造AIB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为全行员工提供“实时在线、人人可用、简单好用”的AI工具箱。目前AIB平台已累计提供了19万次以上的知识检索和问答服务。
目前,AI已经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能、创造价值方面落地应用。以降低运营成本为例,在远程客服领域,推出银行业首个线上化、智能化AI协呼服务,日均释放一线坐席0.5-1小时的工作时间,提高坐席工作效率10%以上。在科技研发领域,提供代码补全、技术问答、代码解释等智能能力,提升研发效率约17%。建立“RPA机器人工厂”模式,累计部署自动化流程1073个,执行任务265万件,累计节省人工3500余人月。
从深耕首都 29 年的“地方银行”到服务全国的“特色银行”,北京银行的 2024 年,是坚守金融初心的实践,更是主动变革的探索。当科技金融的“活水”滋养科创企业,当绿色金融的“画笔”勾勒低碳图景,当数字化转型的“引擎”驱动模式创新,这家城商行正以特色化、专业化路径,为银行业破解同质化难题提供“京行样本”。随着“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航,北京银行将继续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征程中,书写更具温度与深度的金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