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视频在线官网播放:糖心logo柚子猫甘雨-“交树交印”,新法将古树名木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2月14日,在国家林草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司长张利明介绍说,1月25日,李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2024年12月6日,甘肃天水,南郭寺里的古柏。众多古树中,镇寺之宝春秋古柏,已有2500年历史,现周围砌有砖墙加以保护。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新法突出古树名木科学、原地保护
张利明介绍说,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景观、经济价值。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
但是,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仍存在违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时有发生,少数地方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护管理要求不统一等问题,亟需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行政法规,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据张利明介绍,《条例》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条例》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合理衔接城市、乡村古树名木保护等级划分,允许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城市古树实行提级保护。按照全面但有区别的原则,规定散生古树名木、古树群普查、认定、公布程序,对古树名木位于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情形,分类提出保护管理要求。
《条例》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充分发挥这些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等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古树名木,确需移植的,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不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
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实践登上国际舞台
2024年11月,来自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62岁村民黄天明,作为稽东古香榧群的第六代守护人,也是唯一的农民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行动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主题边会上,分享了村民与古香榧树和谐共生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
“这是中国古树名木保护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契合的例证,通过质朴的民间实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理念跨越国界,融入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征程。”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刘丽莉说。
目前,我国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上形成了不少实践案例。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薛恩东介绍说,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赴现地查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5棵5000年古树的保护工作。
根据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5棵5000年以上古树均在陕西省,具体为: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以及距离黄陵县城20多公里的老君柏,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内的古柏、商洛市洛南县的页山大古柏。
陕西为此成立由分管省领导为组长的省级工作专班,负责指导、督促、落实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及黄帝陵古柏群保护管理纳入《黄帝陵保护规划》《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到“交树交印”。
在地处四川盆地北部的剑阁县,现有古树名木12510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其中尤以翠云廊古柏最具代表性。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委副书记王仕雄说,近年来,剑阁县贯彻落实《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总林长令要求,从历代古柏保护制度中汲取治理智慧,出台《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等,传承古制、健全新规,不断创新完善“交树交印”制度。
王仕雄介绍说,剑阁县的“交树”内容更加精细。对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柏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5个方面16项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古柏保护质量综合评定,实现由“交数”到“交树”的转变;“交印”范围有机衔接。将“交树交印”制度与落实林长制有机结合,将“交印”范围从过去县乡行政首长扩大至县、乡、村三级林长,并延伸至村组护林员最末梢,确保蜀道古柏每段路有人管,每棵树有人护,实现“单线”到“全县”的转变;“交责”程序日趋规范。从过去签订一张“交接书”,扩充完善到“交接前现场清点、述职述责,交接中监督评议、公众见证,交接后公开公示、跟踪问效”,让每个环节清晰明了,实现“交接”到“交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