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官方网址:糖心直播在线播放-观察|智驾监管升级挤掉宣传水分,行业或加速驶入安全快车道

对智能驾驶从宣传话术到法律责任的界定,将倒逼车企在技术落地与安全底线间重构平衡。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会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随后,一份疑似相关会议纪要在网络流传。纪要内容显示,会议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相关功能和名称等作出要求,例如禁用“自动驾驶”“代客泊车”等用语;不允许公测;限制频繁OTA升级,验证充分才可上车等。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了该会议纪要的真实性。
公安部的一则提醒,更是展现出了对行业乱象的零容忍态度。
4月17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文,提醒驾驶人谨慎使用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要求企业不得虚假或夸大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文章强调,车企若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导致严重后果,责任人可面临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在智驾安全因重大事故而受到全民关注的当下,主管部门整顿行业乱象,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安全负责,更是在推动整个行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据预测2025年年底这一数据有望达到65%。然而随着搭载智驾功能车型的交付规模扩大,关于智驾系统的问题也更多地出现并引发各界关注。
随着监管升级,车企的风向已经开始出现变化。
在近期的发布会上,可以看到,不少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篇幅明显缩减,并使用“智能驾驶”替代了“自动驾驶”等表述不规范的词汇。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日前公开表示,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责任归属的模糊可能让用户陷入“信任陷阱”。若车企以营销话术过度美化辅助驾驶功能,可能导致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进而引发安全隐患。
需要指出的是,车企宣传方式的改变只是其中一方面。监管升级也有望加速行业洗牌,让行业更快地驶入有序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智驾平权”“全民智驾”已经成为行业热词,但各家车企能力不一,即便是同一家车企的不同车型,也因智驾系统的成本不同而水平迥异。
例如,某车企针对旗下全系品牌推出同一名字的智驾系统,对于消费者而言看似是同一系统,然而其高档车型会比低价车型搭载更多激光雷达、更高的算力,拥有更大的安全冗余。
毋庸置疑,只有当企业回归真实宣传,消费者才能明辨优劣。部分车企过去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包装、靠激进宣传来换取短期优势的路已经行不通,而真正在智驾领域有实力的选手更能脱颖而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车企软件OTA升级活动的系统管理”,车企对车端软件进行OTA升级时,需要进行申报、备案,每一次升级都需要经过充分验证,以降低车企OTA频率,防止升级引发相关安全风险。
这一规定堵上了部分车企“用OTA解决一切问题”的路径。
此前,OTA似乎成了一把“万能钥匙”,“先上车再验证”成了不少车企抢先落地新技术、验证新技术、节约成本的法宝。然而这实则将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带来了安全隐患。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的同时,安全也成为行业必须直面的核心挑战。无论智能驾驶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还是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问题,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这些安全边界亟须监管与行业共同探讨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