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 app免费下载老版本:糖心淑女典心全文免费阅读-为什么小镇家庭如此重视教育?

张先进 |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引子:重视教育的小镇家庭与放弃升学的朋友
我家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在这里,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小镇上私立中学林立,尽管学费是公立中学的数倍,但许多家庭依然愿意倾其所有,供家里孩子进入这些中学读书。由于生活成本高昂,小镇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平时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每一笔钱花出去都得掂量掂量。可奇怪的是,一到教育问题上,许多家庭却显得不那么 " 理性 ",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甚至呈现出过激和内卷的特征,父辈和祖辈甚至为此常常牺牲自己的生活。比如,有的父母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有的母亲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有的爷爷奶奶放弃晚年的安宁,承担起照料孙子孙女的日常任务。在小镇的大人们眼中,只要孩子还在读书,无论是否成年,他们都依然是 " 孩子 ",过年时依然能收到家人和亲戚的压岁钱。大人们不仅会在家中向子女灌输 " 读书改变命运 " 的观念,还会在邻里亲朋之间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乡," 刻苦读书 " 被视为一种值得称赞的品格,孩子近视甚至被认为是勤奋学习的象征而备受宽容。只要孩子表达出想要继续读书的意愿,无论成绩如何、努力程度如何,无论选择的是职校、专科还是本科,无论是真心求学还是为了逃避就业,大多数家庭都会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孩子完成学业。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外省读书,除了大三暑假留校实习外,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回家,一来是为了与家人团聚,二来是为了看望亲朋好友。今年除夕夜,我与一位相识十几年的好友见面叙旧,在交谈中得知他放弃了考研,年后将前往邻县的工厂打工。这位好友是我的小学同学,由于两家离得很近,加上性格相投,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算特别突出,高考后考入了一所专科院校,学制三年,后来通过专升本进入省内一所二本学院,学制两年,即将在今年夏天毕业。去年春节时,他还告诉我他有考研的打算,因此我询问了他放弃考研的原因。他的一番话让我深受触动,他说:" 现在我也老大不小了,该懂点事了。每次看到爸爸从工地下班回家时疲惫的身影,以及他常年劳作积累的伤痕,我都感到非常愧疚。弟弟还在读小学,家里的开销本来就很大,妈妈也成了全职太太,主要照顾弟弟并辅导他学习。是爸爸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我觉得我应该出来工作了,分担家里的压力,至少不能再给爸妈增添负担,不能再选择逃避了。"
听完他的话,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他的选择让我既感到敬佩,又心生酸楚,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教育似乎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但现实却常常残酷得让人无力。像我的朋友这样,明明怀揣着继续深造的愿望,却因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这种无奈的选择在小镇并不罕见。在与朋友交谈后的那个夜里,我躺在床上回想我们的聊天内容,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教育投入给小镇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可为什么这些家庭却又如此重视教育呢?
重视教育的原因:教育是过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径
今年大年初三,我问了爷爷这个问题:为什么十分重视姑姑、爸爸、我和弟弟的教育?他告诉我,读书可以让人少吃点苦,能坐办公室,工作稳定,收入高,还有退休金。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辍学后外出打工,从事临时性的体力工作,常年在工地风吹日晒,担心干完这一班没下一班,更没有退休金作为保障。爷爷的亲哥,也就是我的大爷爷,年轻时入过伍,退伍后经组织安排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还享有退休金,可即便工作和生活比我爷爷要幸福得多,他也常对我们这些孙辈说:" 吃不得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以上我两位爷爷的话语透露出对后代通过教育获得幸福生活的期望。
事实上,爷爷和大爷爷的话语表达出了小镇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家长们认为教育是孩子过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几乎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信仰。因此,小镇的孩子们对父辈或祖辈的两句话并不陌生。一句是:" 你读书是为了你自己,读成了,真正受益的也是你自己,我们最多就是沾点光。" 另一句是:" 只要你好好读书,不管多累,我们都会供你读书。" 这两句话不仅传递了父辈或祖辈对教育的重视,也折射出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殷切期望。所以,小镇家庭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是过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径。那么,为什么小镇家庭如此希望孩子过上好日子?又为什么这些家庭认为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而非其他?
希望孩子过上好日子:父母自我的想法还是无私的情感
为什么小镇家庭如此希望孩子过上好日子?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即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 " 望子成龙 " 的朴素愿望。然而,如今小镇有些年轻人认为,长辈的这种愿望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算计,因为孩子越出色,对自身的赡养和回报就越多。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其实是片面且肤浅的。
说其片面,是因为这种观点的逻辑存在漏洞,即 " 孩子越出色 " 只是 " 赡养和回报越多 " 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孩子对长辈的赡养和回报,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还取决于他们的意愿。说其肤浅,是因为这种观点是一种妄想,忽视了小镇长辈为子辈无私奉献的事实。实际上,长辈们同样为人子女,承担着赡养自己父母的责任,深知赡养父母与维持婚姻、抚养子女这两件事往往存在冲突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他们也能料想到,当这三件事发生冲突时,孩子很可能为了维持婚姻和抚养子女而选择让父母暂时受点委屈。然而,即便如此,小镇的长辈们仍然愿意为子女付出大半生的心血,子女的教育、立业与成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家庭生活的重心。
曾经有段时间内,由于不堪家长的反复唠叨,我也有过这种片面且肤浅的观点。在我童年时,父母常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有时,我会因为厌学情绪而反驳他们:" 你们这么逼我学习,不就是为了以后享我的福吗?"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我逐渐为当初的不懂事感到愧疚。今年寒假,在与多人的交谈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当初想法的幼稚,那时的我低估了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无私的爱与付出,而这种爱超越了利益的计算,是一种纯粹而深沉的情感。
年三十晚上,我和那位放弃考研的好友进行了交谈。我得知,目前我们县城的彩礼问题十分严重,为了支持孩子结婚,男方家庭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县城的大多数未婚女方家庭对男方家庭的基本要求包括:拥有一套商品房和一辆车,为女方购买 " 三金 "(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或 " 五金 "(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金吊坠),并给女方家庭提供至少六万六千或八万八千的彩礼。好友身边的许多朋友已经结婚,但由于刚工作不久,积蓄有限,大多依赖父母的支持,这些父母要么耗尽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要么向亲朋好友借钱来筹办婚礼。而好友的母亲全职在家照顾他的弟弟,陪伴弟弟读书和成长,父亲则在工地拼命工作,既要供弟弟读书,又要为好友未来的婚姻筹备资金。
大年初三下午,爷爷告诉我,上一代人在教育下一代人时,可能在方式方法或观念内容上存在一些错误,但他们的初衷始终是好的,没有父母会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当被问及 " 上一代人培养孩子是否出于自身养老的考虑 " 时,爷爷表示," 养儿防老 " 确实是普遍的观念,但如果孩子未能尽到孝心,父母也不会因此责怪孩子。过去有些老人虽然遭遇了 " 不孝子 ",内心难免感到难过,但看到子女生活过得好,他们也会由衷地为孩子感到高兴。对于老人来说,子孙满堂且生活幸福,往往被视为自己付出的成果,就像菜农看到自己种的菜茁壮成长一样,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欣慰。
在与一位邻居交流过程中我再次意识到为人父母的伟大与无私。大年初五下午,我和我的一位邻居进行了交谈。这位邻居今年 58 岁,是一位单亲妈妈,育有一儿一女。当年,因原配赌博成性,她毅然提出离婚。考虑到两个孩子尚未成年,她选择独自承担抚养责任,未再婚嫁。如今,由于年事已高,再婚的机会也愈发渺茫,她便在县城的一家食品厂里打工维持生计。她的儿子在高中时便辍学,如今在大城市从事理发师的工作,但由于收入微薄,近几年既未回家,也未往家里寄钱。女儿则学业有成,博士毕业后在南京成家立业,然而,婚后因购房买车以及去年刚生育孩子,生活开支巨大,几乎无力接济娘家。今年过年,女儿也只是匆匆回娘家吃了一顿午饭,便赶回南京照顾新生儿。因此,这位邻居只能独自度过这个孤独的春节。在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身上的衣服已经十分陈旧,便询问她为何不添置新衣。她坦言,自己舍不得花钱。整个谈话过程中,她流露出对子女的深深思念,同时也表现出对子女处境的理解与包容。她的生活虽艰辛,却依然以母爱支撑着自己,默默承受着孤独与生活的重担。
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过上好日子:教育的功用及其权衡
为什么小镇家庭会觉得教育是孩子过上好日子的最佳途径?从个人生活经历和多位小镇家长的交流情况来看,这一想法之所以具有广泛性,实际上是基于对教育实际价值的认可、教育公平性的信任和现实生活的考虑。
首先,教育具有实际价值。教育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学历、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从而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并增加选择理想伴侣的机会,为日后成家立业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大年初八,在与父亲聊到我的就业规划时,我故意试探性地提到:" 其实我毕业后去工地干体力活或送外卖也不错,毕竟爷爷在工地一天能挣 300 块,小叔送外卖一个月也能挣 1 万多。就算我找到坐办公室的工作,收入可能还不如他们,而且体力活还能锻炼身体。" 父亲听后,语重心长地向我揭示了打工人的艰辛与我的无知。他提到,爷爷在工地工作了 40 多年,虽然现在一天工作 8 个小时能挣 300 元,但十年前就是这个水平,而且没有退休金,一天不干活就没有收入。由于工作的临时性,爷爷一个月最多只能工作 25 天,月收入最多 7500 元。如果我毕业后去工地,技术不熟练,工资可能更低,加上住宿和日常开销,一年能存下 2 万元已属不易。至于小叔,虽然月入过万,但每天需要工作 14 个小时,几乎是爷爷工作时间的两倍。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体力劳动虽然收入看似可观,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辛劳与不确定性。此外,我在对象家中了解到,对象的哥哥在初中时期便选择了辍学,尽管父母在他辍学后曾将他送往职业学校,希望他能掌握一技之长,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学,踏入工厂打工的行列。如今,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正在读初二,一个女儿即将上幼儿园,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照顾两个女儿的生活起居。35 岁的他独自一人肩负着小家庭的重担,为了维持生计和孩子的教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在与他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他对两个女儿教育的重视。他说:" 我不希望孩子吃没读书的苦。" 这种想法与小镇大多数父母的观点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教育在改变命运中的重要性。
其次,教育是公平的。它能够有效缓解家庭经济与人脉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在小镇,经济机会有限,就业选择狭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加之关系网络复杂,缺乏资源的孩子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国家通过高考制度,为小镇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这让更多家庭相信,只要努力读书,就能突破关系网络的限制,从而改变命运。
最后,教育是稳妥现实的选择。在访谈中,我向家长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选择学习艺术、体育或创业,你们会支持吗?" 大多数长辈表示不支持,但他们强调,这并非对艺术、体育或创业本身有偏见,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不支持孩子学习艺术或体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他们担心相关领域的学习环境可能不够理想,尤其是孩子可能接触到一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同伴,从而影响其成长;其二,他们认为体育和艺术的职业发展路径较为狭窄,例如,体育行业若无法成为顶尖运动员,收入可能相对有限,而艺术领域则需要长期的经济投入,家庭可能难以承担。至于不支持孩子创业,则是因为创业本身风险较高,而普通家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持孩子创业。值得注意的是,长辈们的态度并非如网上所说的 " 唯教育论 " 或见识短浅,而是在众多选择中,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一条更为稳妥的发展路径,以期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教育虽然并非唯一的出路,但在小镇这样的环境中,它确实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希望。因此,他们的选择并非源于对艺术、体育或创业的否定,而是基于对现实条件的理性权衡和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